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87篇
  免费   3010篇
  国内免费   4073篇
林业   3478篇
农学   3367篇
基础科学   2436篇
  5123篇
综合类   18166篇
农作物   2933篇
水产渔业   1768篇
畜牧兽医   7043篇
园艺   2579篇
植物保护   2277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777篇
  2022年   1916篇
  2021年   1929篇
  2020年   1858篇
  2019年   1660篇
  2018年   1266篇
  2017年   1900篇
  2016年   1407篇
  2015年   1983篇
  2014年   2054篇
  2013年   2467篇
  2012年   3282篇
  2011年   3620篇
  2010年   3171篇
  2009年   2791篇
  2008年   2848篇
  2007年   2594篇
  2006年   2198篇
  2005年   1810篇
  2004年   1039篇
  2003年   729篇
  2002年   777篇
  2001年   693篇
  2000年   731篇
  1999年   605篇
  1998年   393篇
  1997年   353篇
  1996年   316篇
  1995年   268篇
  1994年   314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S)-乙酸苏合香酯是手性药物合成的关键手性砌块,其在多种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医药、香料的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需要有毒有机溶剂及重金属的参与,对环境及人类具有严重的危害,同时得到的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纯度较低.与传统的化学合成相比,酶法选择性拆分消旋体化合物,具有高立体专一性和区域选择性、副反应少、产率高、产物光学纯度好以及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拆分方法.实验表明,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游离酶可拆分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然而游离酶不易回收且稳定性差,将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游离酶制备成固定化制剂,克服了游离酶对环境敏感,稳定性不高的缺点,为工业化生产(S)-乙酸苏合香酯奠定了基础.[方法]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离子结合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和包埋法.以吸附法固定酶,酶的构象很少改变,因此,酶的催化活力损失较少;且吸附法固定化操作过程简单,因此吸附法在经济上是最具吸引力的固定化方法.硅藻土由硅藻的细胞壁沉积而成,硅藻土表面的多孔性与负电性使其呈现明显表面吸附性,因而被常用做吸附载体.以硅藻土作为固定化载体,对Bacillus sp.DL-2胞内蛋白酶进行固定化,用以拆分制备高光学纯的(S)-乙酸苏合香酯.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制备固定化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及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的最佳拆分条件,并测定了制备的固定化酶对金属离子的敏感度及储存稳定性.[结果]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温度40℃,pH为7,固定化时间10 h,载体添加量100 g/L.在最佳固定化条件下制备了固定化酶,优化确定了制备(S)-乙酸苏合香酯的最佳拆分条件为:固定化酶用量为160 mg/mL,拆分时间7 h,拆分温度30℃,缓冲液pH为7.[结论]在最佳固定化及拆分条件下,制备的(S)-乙酸苏合香酯e.e.值可达到96.8%,转化率为73.9%,且固定化酶对金属离子敏感度较低,对反应环境要求较低,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固定化酶在4℃条件下储存,随保存周数的增加,e.e.值及转化率均逐渐降低,但4周后e.e.值仍能达到90.1%,转化率保持在66.6%左右,具备较高的储存稳定性,为工业化生产(S)-乙酸苏合香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1膜3行等行距机采棉模式下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试验站开展不同打顶时间试验,6月20日-7月10日每隔5 d为一个打顶时间处理,采用定点定时调查方法研究不同打顶时间处理后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打顶早的处理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快,富余养分流向叶枝,叶枝成铃多。6月30日打顶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4个处理。6月20日和25日打顶的处理虽然铃重大,但单株果枝数少,单株结铃少,产量低于7月5日和7月10日打顶处理。打顶早的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马克隆值优于打顶晚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一种利用NaHCO3对山核桃仁脱涩的碱法脱涩工艺,基于综合了脱涩率与感官评分的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工艺参数,并对比碱法脱涩与传统的沸水脱涩对山核桃仁游离酚、结合酚含量,以及过氧化值、碘值、酸价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碱法脱涩工艺参数为脱涩温度65 ℃,脱涩时间100 min,NaHCO3质量分数5%,固液比(g·mL-1)1∶15。在此条件下,山核桃仁的脱涩率为92.04%,感官评分为9.2分,响应值为75.47。与沸水脱涩相比,碱法脱涩既能去除苦涩味,又能更大限度地保留山核桃仁中的结合酚,减少油脂、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更好地保持山核桃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木荷是云南的珍贵树种,种源稀少,通过森林资源调查,发现了南华县雨露乡铅厂村委会有部分零星资源分布,保护种质资源,意义重大。通过梳理,阐述了木荷资源在南华县的分布特征、经济价值和园林应用,提出了充分利用木荷资源的具体措施,制定了种苗培育的实施方案,以有利于城市绿化建设,创建秀美河山。  相似文献   
5.
【目的】株高和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性状。探究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规律,为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谷子优质品种豫谷18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黄软谷和红酒谷杂交,构建2个分别包含2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YYRIL和YRRIL)。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YYRIL和YRRIL群体在2个环境下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码数、穗粒重等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5个性状在所有环境中均表现连续变异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峰度和偏度绝对值小于1,近似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的典型遗传特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长、穗下节间长在所有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码数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模型分析显示YYRIL和YRRIL群体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PG-AI和PG-A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15%和91.27%。2个群体穗码数的最适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为70.07%—71.58%。穗下节间长在2个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4MG-CEA和3MG-CEA,均为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穗下节间长在YY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69%,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0.34,具有负向效应;穗下节间长在YRRIL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5.78%,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等,均为1.17,具有正向效应。穗长在YY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ED-A,即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56%,多基因遗传率为50.56%。控制穗长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1、1.68,多基因加性效应较小,为-0.0017;穗长在YRRIL群体的最适模型为MX2-AE-A,即2对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长的主基因遗传率为46.40%,多基因遗传率为46.91%。控制穗长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3,具有正向效应,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6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47,表现为较低的负向遗传效应。穗粒重在YY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X2-ED-A;符合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9.09%,多基因遗传率为12.08%;控制穗粒重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58、5.82,以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81。穗粒重在YRRIL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3MG-PEA,即3对部分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穗粒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10%,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68、-2.68和2.66,前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且均为负向效应。【结论】谷子株高、穗码数的最适遗传模型相似,均服从多基因遗传,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受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偏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栽培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穗长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穗粒重在2个群体均服从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可能存在主效QTL。  相似文献   
6.
选取泌乳天数、体重、产奶量相近的荷斯坦高产泌乳牛34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70头。试验时间共28d,对照组全期饲喂全混合配方日粮(TMR),试验组分四阶段进行,每阶段7d,分别饲喂以10%、20%、30%、40%粉碎大麦粉替代玉米的TMR。结果发现:随着大麦粉替代玉米比例的增加,试验组采食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0%、40%替代期采食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大麦粉替代不同比例玉米对奶牛产奶量影响不一致,20%、30%替代期产奶量增加0.4、0.3kg/d,10%、40%替代期分别下降0.6、0.7kg/d,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10%、40%替代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20%、30%替代期乳脂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10%替代期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30%、40%替代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替代期乳蛋白率较对照组下降0.012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用大麦粉替代20%比例的玉米饲喂奶牛,在不影响采食量、乳脂率、乳蛋白率情况下可提升产奶量并降低饲养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最佳替代比例。  相似文献   
7.
以兰州主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在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公园绿地供需匹配性进行评价,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公园呈现“均匀式”布局态势,专类公园呈现“双核心”空间格局,社区公园呈现“西密东疏”的集聚特征。2)主城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分布特征;从西北—东南向剖面来看,总体呈现出“M”型分布态势;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供需比值均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各类公园绿地分布数量、面积和服务半径的差异,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与人口供需匹配程度也存在差异。3)人口分布、交通路网、公园绿地自身及周边环境是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供需匹配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睡莲(基部被子植物)的开花特性,探究雄蕊在睡莲花瓣节律性开放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蓝鸟睡莲(Nymphaea 'Blue Bird')为实验材料,在去雄(摘除雄蕊)后记录花瓣开放角度和萎蔫时间,并于去雄后第6、24、48及72小时测定花瓣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显示,去雄后睡莲花瓣的开放角度小于对照组,在第48小时与对照组开放角度差异最大,达到49.31°,而去雄后花瓣萎蔫的时间与对照组相同,均出现在第72小时;去雄引起了花瓣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其中,含水量在第24小时与72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比对照组分别低0.7%与0.9%;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显著,在第24小时和48小时比对照组分别高出0.48与0.68 mg/g;脯氨酸(Pro)含量在第72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第24小时起比对照组显著升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去雄导致了睡莲花瓣开放角度及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该发现进一步地揭示了睡莲的开花特性,首次证明了雄蕊对于花瓣节律性开放具有调节作用,为花瓣开放闭合及切花保鲜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COB-bFGF)冻干粉具有加速皮肤创伤愈合的功效.以COB-bFGF冻干粉为研究对象,在高温、高湿、强光、40℃短期放置、25℃长期放置的条件下,考察COB-bFGF冻干粉的外观、pH、促增殖活性等稳定性指标,并采用大鼠的急性皮肤毒性和重复皮肤毒性试验,对COB-bFGF冻干粉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COB-bFGF主要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不稳定,因此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应避免40℃以上高温,采用真空密封包装,建议有效期为常温保存24个月;COB-bFGF对大鼠皮肤和主要脏器均未引起急毒和重复毒性反应,皮肤给药安全性良好,最高安全剂量>2 000 mg/kg.研究为COB-bFGF冻干粉在临床治疗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In order to screen the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a new method was established which can quickly quantify the content of 2-acetyl-1pyrroline (2-AP),an important compound related to soybean aroma,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Based on peak profile,total peak area and retention time as test indexes,a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fragrant soybeans was established.The optimum parameters of the protocol consisted of column temperature70°C,sample injector temperature 180°C,optimum extraction alcohol content 1 m L,Na Cl content 0.1 g,ultrasonication time10 min,and extraction time 1 h,which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orthogonal test of single factors and three factors with four levels (L_9(3)~4).2-AP content of leave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seeds,which were easier to measure.The protocol was simple and easy to carry out,consumed only small amounts of reagents,and provided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sults 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A total of 101 soybean genotype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ourc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is protoc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2-AP was 0.29 mg L~(–1),ranging from 0.094 to 1.816 mg L~(–1),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was 0.54.Among all genotypes-tested,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including seven elite genotypes identified as"grade one fragrant soybeans",which were Zhonglong 608,Heinong 88,Ha13-2958,Hongmiandou,Heinong 82,Huangmaodou,and Jiyu 21.These results provide both an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and several elite aroma genotypes for gene discovery and good quality breeding in soyb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